一早在臉書看到一則自由電子報刊登張忠謀在中央研究院的演講,標題是:“學校學的只佔5%”。內容提到為工作而學習,而非為學位而學習。
能為學位而學習的還算好。當年幾乎都是為功課,為考試而學習,眼光如豆,考完就完了。學習的目的是為小考,週考,月考,期考,初中聯考,高中聯考,大學聯考,考研究所,考出國。等到沒啥考的,也沒啥好學的了。
把標題寫成“學校學的只佔5%”,看來比較醒目,居然還有個5%,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?為什麼不是10%?8.9%?啊!原來只是張忠謀個人生涯的5%,對班主任來講,可能是15%。這個百分比其實沒多大的意義。
說穿了,其實應該是老生常談的“活到老,學到老。”但是張忠謀把重點擺在工作上,提到了他的工作,都不是原來學習規劃的目標,所以一接到工作就必須學習。
許多人把工作看成是混日子或打工謀生,出多少力換多少麵包。既然收入是固定,也用不著太賣力去工作。有多少人會把工作看成是自己本身成長的途徑呢?同樣的做一件事,“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”的工作,和“惜心,惜性,惜意,惜力”的去作,會有多大的差別?有人會告訴我:沒差別!真的嗎?
要“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”的去工作,自然也會為了工作“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”的去學習。
耶穌要我們“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”的愛神,有什麼不對?為什麼有那麼多所謂的基督徒還要斤斤計較的愛幾分就夠呢?
要“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”的奉養年長無依的父母,為什麼有那麼多當子女的可以視若無睹呢?良心被狗吃掉了!
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