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. S. Lewis的那篇《Work and Prayer》, 我先把標題翻譯成
“工作與禱告”;等過了一大半以後,越來越覺得 Work 應該是
“行為”,類似 “行為與信心” 或
“因信稱義”、 “因行為稱義” 等等。最後決定
“作為與禱告” 比較妥當,因為是有目的行為。
在第一段裡,第一人稱的我,不是指Lewis本人,那是一種寫作手法,有個持“禱告無用論”的人,以提問的方式來陳述他自己的論述。有些反對Lewis的人,只看文章的一、二段,就把Lewis定位為反對禱告的人,把他罵翻了天;很奇怪,那些人的文章,經常是寫成黑底白字,或黑底紅字,還沒讀就覺得很難過,不像我的文章——色調優美,賞心悅目。
所謂的“禱告無用論”是立論於神的全知和美善慈愛的本質,針對想用禱告來改變神的作為的人,在你沒開口前,神都知道什麼是對你最好的,該不該給,該不該做的都已經定了,所以這類祈求請願式的禱告是多餘的。有這種論調的人真聰明,把神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,太聰明太會算計,以致於冷漠無情,使得人與神之間的情誼和愛都不見了。完全的愛是雙方的自主互動,施予的愛和需求的愛互相配搭,才成就了愛的完整性,也呈現於感人的禱告之中。
持著“禱告無用論”的人,不知道禱告的過程,與神交通的過程會使一個人的靈命成長,認識神和愛神的程度增加,神要給予的恩賜和恩福也大大的不同;這些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,也是始料未及。
在前一篇的末了提到了,我們把禱告定義為人與神的交往;根據禱告的內容,可以有祈求、請願、認錯、悔改、崇拜、同在、願景和享受神等等。有人反對祈求和請願的禱告,或許還不打緊,一竿子打翻了認錯、悔改和讚美神等等的禱告,那就完了蛋了;有人要我不要恐嚇人,所以點到就好了。
耶穌曾經提到:有人對祂叫:「主啊! 主啊!」祂說:「你是誰?我不認識你…」
這是個很尷尬的場景,但是一而再,再而三的發生在許多禱告中,這就是Lewis所謂純粹幻想的禱告,因為在這個本應該是人與神的交往中,認錯了神,神是聽到了你的禱告,但是祂不認為你是在說給祂聽的,有時候,連我都會認為那不是說給祂聽的,傷啊!
認識神,禱告才得垂聽(才不會弄錯對象),經常禱告才更認識神,認識有深淺,交情也有多寡,不是嗎?不要以為我又在胡說八道,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。
** 沒完沒了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